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19岁特等功臣郑起:弹尽粮绝时吹响军号,吓退英军扭转战局

1951年的1月,347团七连的17人陷入了绝境,面对步步紧逼的英军,战士们已经弹尽粮绝了。可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军号响起了,战士们打算与敌人做最后的殊死搏斗。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军号声却吓走了英军,给整个部队带来了转机,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克了釜谷里,把战线又推到了北纬38度,为之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郑起后来又过得怎样呢?

志愿军战士郑起

1932年,郑起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他的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他的母亲又改嫁了。失去了父亲的陪伴,也没有了母亲的呵护,郑起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慢慢地长大。

1946年的时候,老蒋贸然地撕毁了《双十协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了。东北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战略地位也比较突出。所以在抗日战争的后期,我党军队大部分入驻到了东北地区。

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也被我党的革命精神所感染,郑起在1946年的时候加入了我党,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 *** 战士。他跟随自己的部队参加了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国际形势还非常严峻。世界受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在美国的操控下,朝鲜战争爆发了。为了求得苏联的帮助,更为了维护我国的 *** 安全,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

1950年的时候,郑起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347团三营七连的司号员,跟随大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此时的朝鲜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美国率领的联合军队直接参加战争,朝鲜民主共和国所占领的土地逐步减少。

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立马参与到了战斗中来,由于装备比较落后,对地形条件不是特别了解,战争前期失利比较严重。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来不怕牺牲,顽强的拼搏,与美国率领的联合军队殊死搏斗,战争局势得到了一定的逆转。

釜谷里战役弹尽粮绝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决议,朝鲜半岛被划分为两个国家,以北纬38度为界,北边是朝鲜共和国,南边是韩国。在1950年12月份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和朝鲜民主共和国战士一起收复了北纬38度以北的广大疆域。但是在釜谷里战斗中,却遭遇到了英国来复军团的阻挠。

釜谷里的战略位置非常特殊,距离汉城仅仅有几十公里,是攻克汉城的必经之地。所以志愿军和英军都在此地部署了大量的军力。英国的来复军团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非常灵活,犹如战场上的一块铁板。

为了把战线推移到汉城一带,司令部决定让347团攻克釜谷里。1951年的1月,天气比较寒冷,釜谷里被皑皑的白雪覆盖,英国的来复军团也在这里修建了防御工事,挖了很深的壕沟。

一声令下,347团的战士们开始冲锋陷阵。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双方的军事武器差距比较大,英国来复军团的枪炮非常充足,伴随着几声轰鸣的爆炸声,347团的战士们纷纷地倒在了战场上。

在之一次进攻的时候,347团的团长壮烈牺牲了,我军损失非常惨重。攻克釜谷里任务也就落到了七连身上。七连连长率领战士们快速地恢复防御工事,可是英军的进攻非常猛烈,很快就破坏了志愿军的防御线。

为了激发战士们的斗志,七连连长历凤堂挥了一下手臂,告诉大家要顽强拼搏。可这样的举动立马暴露了自己的行踪,然后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虽然没有被击中要害部位,但是已经血流不止了。

七连连长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郑起。郑起立马跑到了他的身边,可是七连连长还没有说话,就因为失血过多昏迷了。郑起一下子明白了连长的意思,把连长的手枪握在手中,然后带领战士们继续修复战壕。

由于损失比较惨重,军备运输路线已经被英军搞毁了,此时的七连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活着的战士仅仅只有17人了。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激发战士们的斗志,郑起一边工作一边呐喊,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我们一定会守住阵地的。

号声击退英军进攻

英军的进攻非常迅速,火力也越来越猛。郑起把仅有的17个人分为三个部分,形成三角势力区,趁英军不注意的时候,给予他们致命的打击。在战争前期的时候,郑起还可以从已经死去的敌人身上找到子弹。

当战士们说没有子弹的时候,郑起纵身一跃,离开了自己挖的战壕,快速地跑到已经死去的敌人身边,找到了许多子弹和手榴弹。可是随着英军的猛烈进攻,英军的火力越来越猛,丝毫不注意就可能丧失生命。

而且死去的敌人距离战壕越来越远,七连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郑起告诉身边的战士,我们没有子弹,但我们有刺刀,我们就与英军殊死搏斗。为了鼓舞志气,郑起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小号,不断地吹乐。

听到号角声以后,英军以为中国的支援部队来了,立马就率领部队撤退了。七连战士们终于守住了阵地,把战线顺利地南移到了汉城,为之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这一年,郑起年仅19岁,他在朝鲜战场上表现突出,并授予了特等功。1952年的时候,郑起收到了一封北京寄来的信,邀请他参加新中国成立二周年大会。在晚会上,郑起仅仅和毛主席有一桌之隔。

郑起有了给毛主席敬一杯酒的想法,后来和毛主席有了亲密接触,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表扬了他在战场上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