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正文

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乾坤《易》之门,华夏文明时间里的脉络

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乾坤《易》之门,华夏文明时间里的脉络

求真,求善,求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的精神气质:《道德经》结尾三点也是求真、求善、求美。《大学》《中庸》《论语》的结尾三点也是求真、求善、求美。

两仪,四象和八卦,华夏文明的基本脉络。易经,华夏文明的核心脉络。《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华夏文明脉络,时间里的世界

近50年来,科学家就地球的年龄和起源作了许多严谨而有趣的推测。因为它们涉及太多数学方面和物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我很难做细致的介绍。事实上,虽然如今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它们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超越这些解释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来说,科学家趋向于把地球的年龄估算得越来越长。以如今的观点来看,地球似乎是一颗独立存在的行星,它绕着太阳一圈一圈地运行了二十多亿年。不过,地球的年龄或许还要老,甚至老得让人无法想象。

在地球独立存在的漫长时间之前,太阳、地球以及围绕太阳运行的其他行星的前身或许是散布在空间里的一些漩涡状的细小物质。人们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天空中发着光的漩涡状的物质云——涡状星云,它看起来就像围绕着一个中心在旋转。有些天文学家推测:太阳和它周围的行星,也是由这样的涡状星云形成的。涡状星云中的物质在非常遥远的时代开始凝聚,慢慢形成如今的、难以分辨的独立球体。不过,刚形成的地球和月球的旋转速度要比现在更快,距离太阳的距离也比现在更远,绕太阳运行的速度也比现在更快。它们的表面并不是坚硬的固态,而是白炽熔化的状态。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到那十分遥远的过去,去看一看童年时期的地球,所看到的情景一定会让你感到惊讶。那时的地球表面看起来就像是冶矿炉里熔化了的液态金属,或是像还没有冷却的岩浆。没有水,因为所有的水都化成水蒸气混合在硫磺蒸汽以及金属蒸汽中。在这些迷雾状的蒸汽之下,是翻滚着、沸腾着的熔岩“海洋”,以及漂浮着火云的天空。耀眼的太阳和月亮飞快掠过,就像一股火焰上腾起的灼人的气浪。

“黑暗星云”这张图是使用世界上更大的望远镜于1920年拍摄而成,是威尔逊望远镜拍摄的之一批照片中的一张。

星云分为黑暗星云和发光星云。但亨利诺里斯罗素教授对英国理论持反对态度,认为黑暗星云在发光星云之前就已出现。

几百万年过去了,这个巨大的火球渐渐冷却下来。天空中漂浮的水蒸气越来越少,因为它们逐渐凝结成雨,落到地面。熔岩也逐渐凝固成巨大的熔渣,在熔岩的海平面上上下漂浮,随后又被其他漂浮物所覆盖。太阳和月球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它们看起来越来越小,运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由于月球体积小,温度降低得更快,其表面已经变成固体,它时而遮住阳光,形成月食;时而反射阳光,形成满月。

然后,又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时间,地球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在变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雨云,然后凝结成雨滴,稀稀落落地落在最早形成的岩石上。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地球上的大部分水依然蒸发到大气中,不过,此时已经有了滚热的水流淌在凝固的岩石上,冲刷着碎石和沉积物。水逐渐向低处汇聚,形成湖泊和沼泽。

最后,人类终于获得了赖以繁衍生息的家园。如果能回到那个时期的地球上,我们一定身处在一个头上是狂风暴雨,脚下是滚烫的、光秃秃的岩石,没有泥土、花草和树木的环境中。灼人的狂风,比如今最暴虐的龙卷风还要强大。倾盆的大雨,对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雨水汇成条条急流,挟带着碎石和岩屑,在岩石上冲刷出条条巨壑深谷,最终连带沉积物一起流进最初的海洋。透过云隙,我们看到巨大的太阳掠过天空。伴随着太阳和月球的移动,地球上不断地发生地震和地壳隆起。如今,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而那时,月亮也很明显地转动着,如今它羞于展现的那一面也可以看到。

随着地球年龄的增长,一天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阳光慢慢变得柔和,月球运行的速度也渐趋缓慢,地球上的狂风暴雨也逐渐减少。最初的海面不断扩大,最后形成大洋,也就是如今地球上蓝色的服饰。

不过,此时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命存在,海洋里一片死寂,岩石上也一片荒芜。

刘先银经典点说:解读《易经》伟大之因和华夏文明脉络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人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如何想出来的呢?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人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如何想出来的呢?

道,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方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更先出自伏曦的《易经》。《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两仪”指“天地”。

1,《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四象”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也并指“天地”。 这句话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经》,而是出自后人(据说是孔子)解释《易经》的书--《易传》。

《易传》共有10册,其中《系辞》分上、下二册。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的说法更多,如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木、水、火……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 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

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

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光、执名、监兵、陵光。

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

四象还有两种说法为: 一说为:金、木、水、火。一说为:阴、阳、刚、柔。

注:从飞禽走兽上分配四象为秦汉以后的 *** ,西白虎在秦汉之前称之为咸池。后人因为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把咸池改为白虎。

东吴时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经》里为四象起了名字。分别为:前朱雀为陵光;后玄武为执名;左青龙为孟章;右白虎为监兵。

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圆极。

中国易经认为,世界是从一个从无到有,从一到无限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用简单的描述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有"和"无"的一个临界点,在太极这个点上世界开始发生变化。

两仪指阴阳,易经认为,阴阳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对待的,所谓对待的关系,是阴阳两个方面都不能消灭对方,相互永远是一个平衡的关系,另一方面,两仪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所以这种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这和西方的哲学不同,两仪是从太极产生的。

四象指春夏秋冬四个节气,由于两仪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这种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那么动态的阴阳平衡就产生了四种季节现象。

八卦是指世界万物,易经认为,这四个节气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在这四个节气中,世界万物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或者生长或者死亡,那么这种生长或死亡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用八卦的变化规律来显示。

多说一点,八卦表面看似简单,实际变化非常复杂,每一个都代表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而每卦中的六爻有代表了六种变化过程,

并且八卦可以组合演变成六十四卦,还可以无限演变下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也者,万物之本源也。

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也者,道学之道、丹、一。

释学之空、金刚、如来。

回学之 *** 。

基督之上帝、神。

新时代之一切万有、全一。

科学之万物本源也。最早的得道者。

最早的人类,原本是灵界生物,处于通神的状态,也没有物质的概念,人人都不离道。也就是说,最早的人类,人人都是得道者。

后来随着物质界的发展进化和人体的物质化,人的意识逐渐被物质界吸引,与灵界越来越分离,才开始离道越来越远,失道者越来越多。但流传下来的灵界的知识,依然可以引导失道的人做冥想入定,回归灵界得道。

换句话说,物质界的上升阶段(古代),得道者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从百分之百到百分之一。

物质界的成熟阶段,得道者最少(现代),只有亿分之一。物质界成熟期过了以后,人类已经看透了物质的局限性,便重新开始重视精神世界,便会重新发现原来灵界是物质界的创造者,灵体是物质体的创造者,得道者便会越来越多(将来),以致重新从百分之一回归到百分之百。

道法术的透明度是不同的。

大道,最不怕传授给恶人。引恶人走上正道,世间之万幸。

法术,最害怕传授给恶人。教恶人滥用法术,世间之不幸。

传道者,坦坦荡荡,无人不传。

传术者,神神秘秘,择人而传。

《周易·序卦传·上》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序卦传上篇简易阐释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先有天地,然后在天地之间产生了万物。焉,于是,于天地间。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盈,充满。唯,是。受,接着是。屯,屯卦。充满天地间的是万物,所以,接着是屯卦。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屯者,屯卦卦名的意思。始生,开始产生。屯卦卦名是万物充满的意思;是事物开始产生、草创的时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物生,事物刚产生。必,一定,必须。蒙,启蒙。故,所以。第二蒙,蒙卦。事物生下来后,一定要教育启蒙;所以接下来是蒙卦。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稚,稚嫩,幼小。蒙卦是启蒙教育的意思,是事物还处在稚嫩幼小的阶段。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事物稚嫩要长大,不可以不养育;所以接着是需卦。

需者,饮食之道也。需卦卦名是说需要饮食养生的道理。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饮,喝。食,吃。讼,争讼。吃喝等物质的享受以及财色名食势权,一定免不了争多争少,免不了要论公平。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

争讼一定会有众人奋起相较量的现象发生,所以接着是师卦,阐释战争的道理。

师,战争。

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师,又有众人的意思。许多人在一起,一定要比附结党,形成有组织的社会。比,比附。

比者比也。比卦的意思是阐释如何比附相亲。

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

人与人比附在一起,一定先要在物质上有所蓄积,人民国家有财富,社会才能安稳。畜,蓄积,财富。小畜,卦名。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物质财富有所蓄积,然后才懂得提升一步,谋求发展礼义。孔子:富之,然后教之。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礼制,礼法。履,履卦。履,鞋子,喻怎样走路,礼也;规矩,制度。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以礼来规范节制人心,然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生活安泰、精神安泰。所以接着是泰卦。

泰者通也。泰卦是政通人和的意思。通,通达,顺遂。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事物不可能长久处于通泰的状态,所以接着是否塞不通。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事物不可以始终否塞,所以接着是同人卦。处否之时,人心分裂离散,不通顺。

同人,同人之心,亲如一体。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与人和同,有富同享,有乱同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万物一定归附。所以接着是大有卦。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物质大有,精神大有,不可以自满。盈,骄傲,自满。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有大业而能够谦虚待人待物,一定安豫快乐。豫,安乐吉祥。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安豫一定有人追随。谚:富在深山有远亲。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欢欢喜喜追随别人,一定自身有事情有麻烦希望得到解决。

蛊者事也。蛊卦卦名是有迷惑有事情要解决的意思。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

有许多事情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可以成就大业。所以接着是临卦。

临者大也。

临卦卦名,有大的意思。临,上临下,领导。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事业广大,别人就会观瞻,有所学习效法。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可以观瞻然后取法他,要合乎自身实际,所以接着是噬嗑卦。

嗑者合也。

卦名嗑是合乎自己实际情况的意思。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事物不可以苟且相合在一起就行了,要装饰一番。

贲者饰也。贲是装饰的意思。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装饰到了极点亨通就到了尽头,所以接着是剥卦。

剥者剥也。剥卦是慢慢剥落的意思。

物不可以终剥,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事物不可以终究的剥落衰败,剥卦穷乎其上反乎其下,穷乎其末反乎其本,所以接着是复卦。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回复到人人是圣的根本就不虚妄了。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妄,虚妄。无妄,真理。掌握了真理,然后可以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大有蓄积。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物质精神财富有所蓄积,然后可以养育万物。

颐者养也。颐卦是养育的意思。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在上者,不养育万物是不可以有所行动的。能养育万物,所以有伟大的事物通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

事物不可能始终通畅,所以接着是坎卦。

坎者陷也。坎卦是陷入困顿的意思。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

陷入困顿一定想要有所丽附,所以接着是离卦。谚:救命稻草。

离者丽也。离卦是丽附于光明的意思。

《周易·序卦传·下》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晋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所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序卦传下篇简易阐释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礼,别尊卑,定上下;促和谐,远竞争。错,置也,设定。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夫妇之道是终生的,要稳定长久。所以接着是恒卦。恒是长久的意思。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事物不可能长久存在而不衰退。

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事物退藏静养,慢慢的大壮盛。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事物处于大壮盛,跃跃欲试,不可能始终处壮而不有所前进。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事物前进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受到伤害。

伤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在外面受到伤害,一定想回家,感受家的温暖。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家道穷困,命运一定乖违。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性格乖违失德,一定感召灾难。

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事物不可以始终处于困难中,解是缓解困难的意思。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缓解困难的 *** ,一定要蒙受各种损失。谚:吃亏是福。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损失自己的财富与缺点,增加精神内涵,一定有增益的一天。

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 决也。

不停的增益,一定有断裂不续的一天。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垢者遇也。

不同的人生决断,会有不同的人生境遇。决,决断。垢,遭遇。

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事物先相遇,然后有可能相聚在一起。萃,聚集。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物相聚在一起,是向上走,就叫做升。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不停的上升,一定有困顿的一天。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在上位的受困,一定返回到关注下面,任贤井养其民。井,贤也。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井道养贤及民之道不可以不随时变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变革事物没有比鼎更好的了,食入鼎而熟。鼎,器也,定也,喻新的理念、规章、制度。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

主社稷重器的人,莫如才德高的长子。长,德能长人。所以接着一卦是震卦。震为长子,为动之所出。

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事物不可以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而不停止。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事物不可能始终停顿不前,要慢慢的前进。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事物处于前进时,一定有人、物来归附。

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

得到人物的归附一定壮大。丰卦卦名有大的意思。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大而穷困的国家,其人民一定失去原有的居所,旅居国外;自身文化文明贬值,对自己的传统失去信心,盲目崇拜别人的文明。谚语:人往高处走。月亮是外国的圆。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旅居在外,寡亲少助不为人容纳,一定想进入某一个群体。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

进入了某个群体,有了归宿,心里就高兴了。兑是高兴的意思。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一群人在一起高高兴兴了,然后分散开,各奔东西。离,离散。谚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事物不可以始终离散,要节制。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节制产生信心。中孚,心中孚信。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有信念的人,一定实行自己的理想。小过,有小事物通过。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

有正当事物通过实行,一定成功。既,已经。济,渡河,喻成功。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事物的发展,久则穷;而事物不可以久处穷,穷则思变。所以最后一卦是未济卦,没有成功的意思。

未,没有。未济,没有成功。终,最后。

刘先银题写书名 《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我们中华有五千年的煌煌文明,而这五千年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站在《易经》的肩膀上。那么《周易》为何如此玄妙呢?

老子之门的哲学意蕴在于,正因为有道才有门,即有万物从道而生的门。因此,此建构出来的信仰装置的门就成为了无形无名的道同万有发生关联的媒介。也是因为这个理由,德国哲学家谢林甚至直接把道译成门(Porte),把“道”的学说理解为“进入存有大门的学说”。人进入世界,经由“门道”,“道”在这里充当开关的作用。“玄之又玄”意味着“门”的反复开关。老子不光是一位人本主义的媒介理论家,而且还具有深邃的媒介批判意识,这突出体现在“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的表述之中,由此传达了生命与“门”的关系命题:生命在关系中延续,这是生命传播的本质特征。闭门代表身份的退场。

易经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现如今只有周易流传下来。

易经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用辩证法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且想用辩证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大一统理论。

为何提出了辩证法就如此玄妙呢?

因为有了辩证法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人类就开始盲不再目的崇拜神,不再认为所有的规律是神掌控的,运用辩证的阴阳理论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不再一味只想着依赖神的力量,而是相信人类社会的力量,大禹治水本质上就是这种思想的反应,依靠天下人力治理洪水,而彼时的西方传说则是诺亚方舟,依靠神的力量。

易经由此也成为中国直接从多神论到无神论跨越的开端。而西方在千年之后的罗马帝国时代才刚刚由多神论跨越到一神论。

西方通过一神论,使用神学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结合,实现大一统理论。

而周易想用辩证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大一统理论。

易经具有时代的局限。易经虽然运用阴阳八卦成功的解释了宇宙自然规律,然而却只能用占卜来解决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没有运用辩证法合理的解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易经诞生的时代是上古社会,彼时生产力落后,人们对于自然界是被动适应大于主动适应,易经虽然用六十四卦列举了运行的规律,然而却由于时代限制,选择了让随机的占卜确定一个事件的走向,易经时代人为青铜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远弱于铁器诞生的春秋战国,在铁器诞生后,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所以诞生了挑战“非自然的《孙子兵法》,之前的战争都是依靠鬼神占卜,神灵庇佑,而孙子提出克天命的无神论思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非敬畏鬼神。

最早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的是毕达哥拉斯。他很重视数学,在他看来,不论是解释物质世界,还是解释精神世界都离不开数学。他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质,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

毕达哥拉斯最著名的定理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俩直角边平方之和,即勾股定理。

益卦预示着什么?

益卦便是风雷益卦,它是一种吉祥的上卦,预兆着持卦的人近期运程极好,很多年来未曾提高的好运气现如今获得了提高,在各层面都是会获得一定发展和盈利,遭遇的难题和磨难也会得到解决。

工作:在工作上,拥有风雷益卦的人多运程還是非常好的,在工作中的全过程中多多的和小伙伴开展沟通交流,互相协助相互合作下工作中效绩会获得非常大的提高,大曰逝,逝曰远,逐步提升能量和境界。因此持卦的人一定要留意防止工作中和人产生分歧,防止在未来的工作中会出现奸险小人耍心眼,造成 运程损失。

孙子兵法不但是一部兵法书,其更是一部运用辩证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哲学书籍。

很大程度上,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更大动力,战争也是世界上容错率最小的事情。渤海小吏用百战系列解读中国历史不无道理。

阴阳的辩证思想在战争中得到极致的运用

敌我与众寡,攻守与进退、强与弱、利与害、奇与正、迂与直、虚与实、诈与信、分与合、胜与败。安与危、贵与贱、赏与罚、劳与逸、巧与拙、速与久、险与易、多与少等等。由此,孙子完美地将辨证大运用到人类社会。

与易经完美的结合,运用辩证法指导和认识自认社会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孙子兵法的问世,可谓石破天惊,华夏的智者们认识到辩证法的伟大。

于是乎,又将辩证法运用于人体内,于是《黄帝内经》问世了。用辩证法分析指导人体本身的规律。

奇门遁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周易正义》,又称《周易注疏》,系唐代学者孔颖达将王弼、韩康伯二人之易注合并,并对其中的经文、传文、注文加以疏解而成。“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禀赋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 *** 。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b.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

c.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5)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 *** 才是我们应该努力。

从易经用辩证法指出大一统方向解释宇宙运行规律,到孙子兵法用辩证法解释战争运行规律,再到黄帝内经用辩证法解释人体生理规律,辩证法在人类社会规律的各个领域无往不利。标志着辩证法这个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被华夏文明深层次的运用。

既然华夏智者已经运用辩证法成功解释了外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体本身,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将这三者统合呢?

那时候,中华伟大的政治家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

而中华伟大的思想家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

一个在辩证法思想下能够解释一切的大一统理论。

于是乎,一个开天辟地的词诞生了,那就是——道

一部《道德经》,为中华民族打下了永恒的烙印。

我们读中华经典,应该连贯起来读写。

先读《周易》,再读《孙子兵法》,再读《黄帝内经》,再读《道德经》。

如此方能一步步的读懂华夏文明。

这也是我为何写华夏经典书籍,首先写《易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