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试题.doc」,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

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高 三 语 文

20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除夕晚上,非遗南音火了。在2023年央视春晚开场不久,歌手谭维维、赖多俐与厦门市南乐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携手,创造性地演绎了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立刻点燃全场,并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百鸟归巢》全曲由黄昏意象构筑,变化丰富,曲中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群鸦投林时的鸟啼声,以吐音表现归巢的轻快活泼气氛,配合妙曼的曲词,勾勒出一幅异彩纷呈的生动景象。

南音,源自隋唐宫廷燕乐,是随着中原人南迁入闽的中原古乐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古老乐种,2009年10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由曲项琵琶、尺八、二弦和三弦四种乐器伴奏,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演唱者执拍板相和而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追溯这绝世之音的历史渊源,会发现与成都有着深厚的联结——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泉州与成都,一个处在东南一角,一个位于西南一方。孟昶最远也只到过开封汴梁,他为何就成了泉州南音的始祖?

作为后蜀王,孟昶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孟昶每次创作新词,都要谱成乐曲,一首新曲刚谱成,六宫就会传唱开来,编成舞蹈。由孟昶令赵崇祚整理的《花间集》,不但是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也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被推崇为南音始祖,也就不奇怪了。据传,宋灭蜀国后,孟昶与花蕊夫人二人被押往汴京,其精心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139人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中坚力量。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师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为宋朝更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承接了来自蜀地的音乐,逐步将其融入当地的音乐风格当中,南音由此逐渐成形。

(摘编自新闻《兔年央视春晚里的天府文化:一曲南音追溯始祖来自成都》)

材料二:

泉州南音,古称“絃管”,亦称“南管”“南乐”“郎君唱”等,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南音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其脱胎于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后随历史上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从中原腹地一路流播至东南沿海一隅,乃至漂洋过海,扎根于上述地区。

不同于其他的乐种,南音絃友们有自己敬奉的乐神祖师——孟昶郎君,并且每年都会举行春祭、秋祭两次郎君祭。孟昶如何成为南音祖师的问题,陈燕婷研究员曾对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并归纳了三点原因:“其一,孟昶精通音律;其二,五代西蜀‘曲子词’音乐被当作泉州南音之发端,而他对‘曲子词’音乐有一定贡献;其三,西蜀乐工被选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将西蜀宫廷音乐及对孟昶的崇拜带入泉州。”根据以上观点,或可提出一个猜想:是否南音絃友们对孟昶郎君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前后蜀宫廷音乐对泉州絃管的影响?根据吕锤宽教授“南管音乐,当属纯音乐型态或清乐大曲的遗绪”,我们可以得出如此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与今天的泉州絃管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它可能就是絃管历史流播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一方面体现在唐宋史籍的记载中,《资治通鉴》载“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唐王室先后两次到蜀地避难,又因蜀地当时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大量官宦、文人以及乐工随之相继涌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前后蜀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宋史》载:“宋初循旧制,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这139人或许还不是前后蜀乐工的全部。如此庞大的数量,可见当时教坊的规模之大。这无疑体现了蜀地王公贵族们奢靡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而如此大量的乐工,可能也会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另一方面体现在前后蜀宫廷音乐的形象遗存中。1942年,成都前蜀王建墓出土一座带有乐舞浮雕的石棺床;2011年,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20余件乐舞伎俑。通过将两处前后蜀时期墓葬中的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音乐比对(见图表),从所用乐器可以发现,①______;②______。

(摘编自陈宇峰、陈丹曦《泉州南音与前后蜀宫廷音乐关系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原是用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来演唱,其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B.南音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堪称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C.随着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南音流播至我国闽南及港澳台地区,又远播东南亚国家华人聚居区。

D.南音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当今音乐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南音与隋唐宫廷音乐之间的源流关系,并追溯了其流变过程。

B.材料一由当下社会热点人手,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对南音作了深度的追踪报道。

C.材料二引用了详实的历史与考古资料,对南音的介绍相比于材料一更具知识性。

D.两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追溯南音的历史渊源,材料二侧重谈南音的流播。

3.下列各项不属于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孟昶具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

B.孟昶令赵崇祚整理《花间集》,它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

C.孟昶任用避乱的唐朝贵族,修举故事,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D.孟昶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为中坚力量。

4.请结合材料,按朝代顺序概括南音的形成过程。(4分)

5.请在材料二结尾横线处填写两条结论性语句。(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小说

夜渔

莫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时令自然是中秋了,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等了很久,蟹子们还没出现,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声嘟哝着,起身到栅栏边上去查看。回来后他说: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应该是过蟹子的大潮呀,又说西风响蟹脚痒,蟹子不来出了鬼了。

④九叔从河边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树叶,用双唇夹着,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声。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说:九叔,你别吹了,俺娘说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着树叶,回头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绿幽幽的,好生怪异。我心里一阵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紧缩在蓑衣里,冷得浑身打战。

⑤天上不知道何时出现了一朵黄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钻了进去。我感到这现象古怪极了,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宽广的道路好走,为什么偏要钻到那云团中去呢?

⑥清冷的光辉被阻挡了。河沟、原野都朦胧起来,那盏马灯的光芒强烈了许多。这时,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幽香来自河沟,沿着香味望过去,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洁白的荷花。它在马灯的光芒之内,那么水灵,那么圣洁,我们家门前池塘里盛开过许许多多荷花,没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这一枝。

⑦荷花的出现使我忘记了恐惧,使我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洁白清凉的情绪中。我不知不觉地站起来,脱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温暖的水中,缓缓流淌的水轻轻抚摸着我,我感到很舒服。离荷花本来只有几步路,但走起来却显得特别漫长。我与荷花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不变,好像我前进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处于一种幸福的麻醉状态,我并不希望采摘这朵荷花,我希望永远保持着这种荷花走我也走的状态,在这种缓慢的、有美丽的目标的追随中,温暖河水的抚摸,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

⑧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一瞬间,我看到它颤抖两下,放射出几道比闪电还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贝雕琢成的花瓣纷纷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细小的圆片,旋转着消逝在光闪闪的河水中,那枝高挑着花瓣的花茎,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随即萎靡倾倒,在水面上委蛇几下,化成了水的波纹……

⑨我不知不觉中眼睛里流淌出滚滚的热泪,心里充满甜蜜的忧伤。我心中并无悲痛,仅仅是忧伤。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脏,我的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使河水轻轻翻腾,水面上泛起涟漪。荷花虽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犹存,它在水面上漂漾着,与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虫鸣融为一体……

(节选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

文本二:散文

池塘

莫言

①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

②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节选自莫言《会唱歌的墙》)

文本三:散文

大地

毕飞宇

①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③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毕飞宇《大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的“月光”,或是光亮万丈、或是朦胧幽暗、或是怪异灼目,反映的是少年人诗意化奇异的心灵世界。

B.文本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也抒发了他对故乡新的发现与哲思,富有色彩与声音的故乡不啻作者的精神寄托。

C.文本二中的“月光”单看并不出奇,但与花朵、虫鸣与青蛙的气味组合在一起,就是烙印在作者心上的故乡的感觉。

D.文本三借气味的描述,意在表达乡下人的故乡总是相同的,有大地的地方就有大自然的魅力,等待着作家去发掘。

7.对文本二第③段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以“美人”来写荷花的“风韵”,与周围环境十分契合。

B.“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用“湿漉漉”形容蛙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描画出独特的视听感受。

C.“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用“粘”字强化青蛙皮肤给人的触感,给读者带来恶心、不适的心理冲击。

D.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他笔下的世界不但具有画面感,更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丰富的世界。

8.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作者运用了小说和散文怎样的文体特点来书写“故乡”的。(6分)

9.每位作家都背靠属于自己的“大地”。“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大地”,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义,还能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请从鲁迅、沈从文、贾平凹的作品中选取一个这样的“大地”,加以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①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②,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③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④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选自《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注:①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②稷,谷物泛称;后稷,传说中的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农官,相传周族的先祖曾长期担任此职。③不窋(zhú):古代周族部落首领。④大毕、伯士:相传为犬戎族的首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B.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C.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D.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颂,《诗经》六义之一,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B.载,在本处是句首或句中语助词,与《氓》中“载笑载言”的“载”字意思一样。

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

D.让,此处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为了制止他的错误行为,引用《诗经》的内容进行劝谏,引经据典,很具说服力。

B.祭公谋父为了说服周穆王,列举了先王不窋和武王端正品行、敦厚爱民,让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惧威刑,从而壮大王业的实例。

C.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在牧野打败商朝军队,为国除害。

D.祭公谋父认为犬戎的首领一直履行朝见职责,周朝贸然出征讨伐,是废弃先王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周穆王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2)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14.请简要概括祭公在劝谏周穆王时引用周文公颂诗的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①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②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③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注释:①组诗作于与可亡故后。在最后一诗后,有作者自注:“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②春蚓:出自《晋书》,形容书法作品中的字无筋骨。③谀墓:为人作墓志所得报酬的戏称。

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可画竹时”四句描述与可作画时达到了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

B.“若人今已无”四句慨叹与可故去,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

C.“君看断崖上”两句描写与可笔下之竹,“蛟蛇走”形象地写出霜竹特点。

D.“晁子拙生事”四句写晁补之家境贫寒,却“谀墓”得画,可见其品性。

16.三首诗内容皆落脚于“画”,侧重各有不同。请结合组诗具体内容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凄切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周邦彦的《苏幕遮》采用拟人手法,通过状写小鸟之声之态来表现词人闲适心态与生活情趣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的两句中,司马迁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言浅意深、耐人寻味的特点。

(4)时空对举是指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 *** ,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潘鲁生:以民间手工艺资源为例,往往富集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性破坏相对较少的贫困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双手的文化创造”,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经验和技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中的文化价值、发展价值,激发这些土生土长、代代传承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当前“体验经济”发展环境下,要以地方物产和自然资源为依托,把手工艺 *** 的“生态环保优势”,手工艺原材料及产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这样既发展生产,带动大众就业,又促进设计创业,实实在在地助力脱贫攻坚。

欧阳黔森:扶贫先扶志,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扶志”。要通过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老百姓送上精神大餐,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引导群众巩固脱贫成果。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是根据我的报告文学改编的,生动展示了脱贫攻坚这个宏大背景。在撰写报告文学和拍摄期间,我深入到花茂村,我真切感受到了花茂村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我把这种感受倾注笔端,我的创作也因此有了灵魂。我们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这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要用笔、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精彩故事,最后汇聚成一种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前进。

18.分析两位被采访者的表述内容,推断概括出主持人所提的问题,补写在文中开头处。要求:围绕话题中心,表述简洁,不超过30个字。(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与之错误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先生心系故园,将毕生财产近360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奖掖后学。

B.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了侵犯商业秘密责任主体的范围,强化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

C.黄岩北宋戏曲砖中的儿童形象,抬手疾行,烂漫天真,感受到孩童嬉笑滑稽的可爱,这说明“小儿班”于宋代早期就已出现。

D.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之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A)。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B),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__①__,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__②__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C),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__③__,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微乎其微 出人意料 无济于事

B.微不足道 始料不及 无济于事

C.微不足道 出人意料 杯水车薪

D.微乎其微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大学之道”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自“知止”始,至“能得”终,颇堪玩味;《道德经》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无为而无不为”;而《孟子·离娄下》中则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即便在今天,这些经典对个人、对世界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2023.03

1.D(原文材料二中“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说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对于“启宋”的影响,南音对于当今音乐的影响“至为重要”属于过度推断。)

2.D(材料二侧重谈南音与前后蜀宫廷音乐关系。)

3.C(选项所述与音乐关涉不大,不能作为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的原因。)

4.①隋唐宫廷音乐为起源;②前后蜀宫廷音乐为过渡;③宋代教坊音乐进一步发展;④宋以后随东移南迁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最终形成南音。(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前后蜀宫廷音乐(1分),沿袭了隋唐音乐的大部分(1分)乐器,体现上承隋唐的特点:②前后蜀宫廷音乐(1分)新增的部分乐器(1分)在宋代获得沿用,体现下启两宋的特点。

6.D(“乡下人的故乡总是相同的”错误,不同作家的故乡有各自不同的诗意和感染力。)

7.C(形容气味用“粘”字,新奇、陌生的词语搭配给人生机勃勃、形象立体的画面感。)

8.示例一:小说的特征是“虚构”(1分)。文本一作者借助少年“我”在月夜与一枝奇异荷花的相遇,进入似梦如幻的“奇幻”境界;小说中的“故乡”带有传奇性和神秘感(2分)。

散文的特征是“真实”(1分)。文本二作者通过描写夏日的池水、荷花、虫鸣蛙鸣,重新审视“故乡”的风景与自己生命和创作的关联;散文中的“故乡”既素朴又散发光彩(2分)。

示例二:小说叙事注重精巧设计(1分),文本一选择少年“我”作为叙事视角,以“我”的心理体验变化为主线:从兴奋到焦急,到恐惧,直至进入幻境后的放松愉悦(2分)。

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则相对随意,自由度较高(1分),文本二围绕“池塘”写景抒情说理,语言平易自然,缓缓道来,虽不跌宕,但诚挚深邃(2分)。

9.示例一:鲁镇(未庄)是鲁迅的“大地”,通常被看作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祝福》中的鲁镇封建、迷信、保守,是病态中国的象征,生活在鲁镇中的民众麻木、无聊、庸俗;鲁镇(未庄)系列小说大多带有鲁迅抨击封建思想、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呼吁“改造国民性”的风格色彩。

示例二:湘西是沈从文的“大地”,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坐落其中;《边城》围绕茶峒古镇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湘西系列作品反映了沈从文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与追求。

示例三:八百里秦川是贾平凹的“大地”,贾平凹的故乡在秦地;《秦腔》借高亢嘹亮、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艺术形式,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贾平凹的作品中饱含他对秦川浑朴静穆的风景和人们生存状态的关照,笔触广阔深远,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10.B(“厚其性”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以文修之”,“以文”作“修”的状语,“修之”为动宾结构,句子意思紧凑,中间不能断开;“使”作“务利而避害”的谓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D(“意义不同”错误,都是“责备”之意。)

12.C(“和周武王一起发动正义的战争”错误,原文为“欣戴武王”,是欣然拥戴武王。故选C。)

13.①到了武王时,昭显先人光明的德行而且加上仁慈和善(把仁慈和善增加上去),侍奉神灵,保护百姓,没有谁不欢欣喜悦。(“至于”,到了;“昭”,昭显,发扬;“光明”,光明的德行;“慈和”,仁慈与温和;“事”,事奉。每小句各一分)

②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做到的,那就进一步修养德行而不劳役百姓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王也没有不信服的。(“布”,发布;“陈”,公布;“勤民”,劳役百姓;“服”,信服。每点各一分)

14.①引用:论证了“先王耀德不观兵”的观点;②对外:希望国君杜绝滥用武力削弱威慑力;③对内:希望国君以德教化壮国之基业。

15. B(“而今世人只知画柳树,不再懂画竹”错。“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首联写善画竹的文与可如今已离世,再也没有人画出这样的竹子。“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颔联写谁用像春天蚯蚓一样软的毛笔,把竹子画成了风中的柳条。这是诗人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没有只知画柳树之意。)

16.诗一,侧重于写画家,复现与可画竹的情形,刻画了一位凝神专注、遗世独立的画家形象;诗二,侧重于描摹画作,借画竹之峭拔有力来赞美与可刚健的君子人格;诗三,侧重于写藏画者,叙写晁补之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收藏与可之画,赞扬其高雅脱俗的情操。

17.(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2)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竹深留客处 荷净纳凉时。

18.示例:在助力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我们文艺工作者可以有怎样的作为?(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19. B(B项与原文均为搭配不当;A项自相矛盾,C项成分残缺,D项结构混乱。)

20.A(微乎其微:形容人、事物的数量非常少或非常小。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出人意料:事物好坏、情况变化、数量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始料不及:指当初没有料想到,遗憾和可惜均可。无济于事:济,补益。用以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行动不顶用,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形容不顶用,不解决问题。杯水车薪:多指用以救急的实物、钱财数目太少。)

21.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

22.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参考译文:

周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先王耀明文德而不炫耀兵威。兵威平时敛藏而只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一动用才会显示出威力,炫耀兵威会被轻视,被轻视便失去了威慑作用。因此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封疆。’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增加百姓的物质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的方向,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废去了农官而不重视农事,我们的先王不窋因为失去官职,只好自己躲藏到戎、狄的地方,他不敢荒废先人的基业,时刻继承先人的德行,继承先人的事业,修撰他们的教训典籍,时刻恭敬勤勉,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累世奉修德行,不辱没先人。到了武王时,昭显先人的光明德行而且加上仁慈和善,敬奉神灵,保护百姓,没有谁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则为民众深恶痛绝,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残暴统治,欣然拥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这说明先王并非崇尚武力,而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宾服,蛮夷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属甸服的供日祭,属侯服的供月祀,属宾服的供时享,属要服的供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之礼,这都是先王定下的规诫。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义务的,天子就应修治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自己的号令;宾服有不履行时享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法律规章;要服有不履行岁贡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名号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见天子义务的,天子就要修治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修治后如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法处置。因此,才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各种措施,才有惩罚的刑法、攻伐的军队、征讨的装备、谴责的法令、晓谕的文辞。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做到的,那就进一步修养德行而不劳役百姓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侯也没有不信服的。

“现在大毕、伯士一去世,新即位的犬戎国君就带着贡品前来朝见,天子却说:‘我一定要以不享的罪名征讨他’,并且向他炫耀武力,这样做恐怕会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朝见天子之礼濒于破坏吧?我听说犬戎国君秉性敦厚,能遵循祖先的遗德,遵守终生朝见一次之礼,专一不二,他们会有防御我们的准备的。”

周穆王不听劝告,去征讨犬戎,结果只得到了犬戎进贡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再也不来朝见了。

古诗赏析:

此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时苏轼自外任召还不久,刚出任翰林学士,苦于朋党倾轧,又上书调外任。晁补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对之相当器重。文与可,名同,苏轼的从表兄,画家而兼诗人,尤以画墨竹著称,卓然自成一派。东坡与其亲厚无间,诗书时相往还,并曾向他学习画竹。文同殁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先后写过两篇祭文悼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对他各方面的才识推崇备至,几年来一直追怀不已。

众所周知,苏轼堪称艺术上的“全才”,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他知画善画,一生写过大量评画、题画的诗文,大都新意迭出、面目各异。由三首五古连缀而成的这一组诗,就是东坡评画名篇之一。

之一首逆笔入题,撇开画面不写,先从作者落墨。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思状况,包括《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然似丧其偶”句意,把画家凝神专注的创作情景逼真地再现出来。“嗒然”,形容一种神志虚寂、“物我双忘”的精神状态,“遗”,遗忘。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化”,才能“无穷出清新”。文同笔下之竹,所以出神入化,道理就在这里。“无穷出清新”,为押韵而倒装语序,意为清新的意境无穷无尽地出于笔下。仅仅十个字,总结了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而且因势利导,叙议结合,绝无凑泊痕迹,当为东坡“以议论入诗”的成功范例之一。结尾二句发为感喟,全诗堂庑从而扩大。“凝神”,用《庄子•达生》所述痀瘘承蜩故事,孔子曾赞扬那位用竹竿掇蝉的驼背老人说:“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痀瘘丈人之谓乎!”意思是掇蝉掇得这么准,主要由于老人凝神专注,才使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两句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因事兴感,借题发挥,表达了苏轼爱重人才的一贯思想。

第二首正面写画,但又欲擒故纵,运笔曲折有致。“若人”指文同。此二句,是诗人臆断之词: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这便是三、四两句之意。接下去的二句,巧用乐府句式,特以“君看”领起,音韵浏亮,气势恢宏,使诗脉为之一振:原来画的是宛如“瘦节蛟蛇走”的断崖之竹。由揣测而远观,由远观而逼视,叙述的层次分明!“何时此霜竿”二句,枨触百端,悲喜交集,包容的情感信息是多元的。诚然,作为多年挚友,东坡对文同过早去世不能不深感悲痛;不难想象苏子此时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此画落入他所钟爱的诗品人品俱佳的晁补之手里,正是物得其所,值得庆幸。这种深沉绵邈的慨叹,乃是苏轼爱重人才思想的自然流露。

苏轼对文同所画之竹,曾经多次吟诗撰文,或赞其构图,或赞其用墨,或赞其画理,种种不一。这一次,向来求新求异的诗人自然不愿重蹈旧辙,乃别出机杼,采用组诗形式,分别从作者、作品、藏者三个侧面揭示与可所画之竹的巨大魅力,以“霜竹”为核心,点染画幅的神韵,折射作画者和藏画者的品格,而痛惜人才不被世重的思想则贯穿始终。读罢全诗,我们不得不叹服这组组诗构思的精巧。它形散神聚、舒卷自如;乍看似信笔所之,并无章法可言,细察则针线细密,各首之间缀合严紧,具有一种犹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