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河北省沧州市 2023届高三年级调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 *** 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 *** 。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3分)

A.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其还原,应该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为什么?(4分)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更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蕴含了有关山水文明的哪些内涵。(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注】李敬泽

在北京,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拾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它们栖息在宫殿的更高处。这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每年都要绕这个星球差不多飞上一圈儿,而且,日复一日,它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找一种动物、找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如果他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使命。作为命定的飞行者,他对人的想象和思考以天空与大地为尺度,他将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所以,如果让我为我理想中的作家选一个吉祥物,我选北京雨燕。

但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大地管不住他,人间的权力和琐碎管不住他。就是这样一只猴子,载上了金箍,跟着唐僧去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终于望见了西天灵山。《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必须走"本路",才能获得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行者那样的作家,他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他飞在高高的“云珞”。李白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谪仙人”,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蹒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早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混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之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之一个直接面对黑和喘息的诗人,之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比喻,北京雨燕和行者。有的作家,比如李白和曹雪芹,他们是雨燕。有的作家,比如杜甫,他是行者。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掉过头去重新想到曹雪芹。刚才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也是行者。他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还有……好吧,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遇到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

【注】本文是《十月文学之夜》晚会上,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作者的发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更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7.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是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以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8.文中“云路”和“本路”的含义各是什么?二者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李敬泽曾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生动地、有力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做到"辞达"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节选自李世民《帝范崇俭第八》

文本二:

帝王创业垂统,规以节俭,贻训子孙,必其继世象贤,而后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宋孝武大治宫室,坏高祖所居阴室,于其处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障,上挂葛灯笼、麻蝇拂。侍中袁凯因盛称高祖俭素之德,上不答,独曰:“田舍翁得此,已为过矣。”唐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一、草根刷子一,叹曰:“先帝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具以奏闻。明皇诣陵,至寝宫,问所留示者何在?力士捧跪上,上跪奉,肃敬如不可胜,曰:“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将何以愈此?”即命史官书之典册。是时,明皇履位未久,厉精为治,故见太宗故物而惕然有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尚何有于此哉?宋孝武不足责也,若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皆有俭德,而东昏、天元、叔宝、炀帝之淫侈,浮于桀、纣,又不可以语此云。(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帝王训俭》)

【注】①《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总结了历史经验和自己执政得失以传示子孙。②宋孝武,指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下文的高祖指的是宋高祖刘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3 分)

先A帝B亲C正D皇E极F以G致H升I平J随K身L服M用N唯O留P此Q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以德厚而矜物”的“矜”指骄傲、自满,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B.“比屋可封”中的“比”指靠近、邻近,与成语“鳞次栉比”中的“比”意思相同。

C.寝宫,旧时指皇帝、皇后起居的宫室。亦指帝王陵墓中放置灵柩的地宫。文中指后者。

D.“上跪奉”中的“跪”是指两膝着地,臀部抬起;与《劝学》“蟹六跪而二整”中的“跪”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圣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上不追求奢华富盛,并不是厌恶荣华,而是希望能率先 垂范,教化百姓。

B.帝王为传基业、保江山,会规劝子孙们戒奢靡繁华、节俭度日,并给他们留下训诫的话,否则,就会被人嘲笑。

C.宋孝武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拆毁了宋高祖的阴室,见到高祖床头的简朴用具,不以为意,甚至嗤之以鼻。

D.一些皇帝是具有节俭美德的,但即使他们做出了榜样,其后代子孙却仍骄奢极欲,没有继 承先祖的遗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

(2)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尚何有于此哉?

14.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在节俭方面是如何做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5~16题。

插秧妇

戴 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16.此诗的领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签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隐后与亲友交谈相乐、以弹琴读书解愁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蜀山向上阻太阳神出行,向下挡河流激荡,衬托出山势之高耸险峻。

(3)《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吟》中“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两句以泪洒花枝抒发自己的悲伤,这种以“泪”抒怀的写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日,《中国奇谭》凭借精美的画风、有趣的故事和其中蕴合的中式哲学,实现热度与口碑的双丰收,成为2023年开年① 的爆款国漫。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奇谭》不仅铺陈了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奇谭”故事集,还开拓了国产动画片创作和传播的新路径。

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组成的《中国奇谭》,既是传承与回望,也是中国动画新百年的起点,用现代观念和技术手段呈现了中国美学、讲述了中国故事,转变了新国漫“昙花”的命运。

《中国奇谭》的内核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呈现出中华文化跨越时空、 ② 的隽永魅力。这些动画的主题,无不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息相关,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中国奇谭》是奇谭也是现实,其核心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语境之间的结合”。例如,《小妖怪的夏天》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国人③ 的《西游记》故事,不仅挖掘了“邪不能胜正”的根源,还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阐释了当代职场的运行规则与生存诀窍,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与作品产生深度的情感共振和思想共鸣。

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努力,追求梦想。

B.人民军队迎来95岁生日,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强军伟业在昂扬奋进。

C.河北将紧紧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重点领域的合作。

D.这个部门推到那个部门,那个部门又推到这个部门,如此"礼让"真让群众无法接受。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就材料内容以“《中国奇谭》……是中式的”这一句式,写一组排比句,作为对这一爆款国漫的评介。(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日,"给颜值打分"风靡于各大社交平台。为什么他人对自己评头论足的行为如此流行?究其根本,是容貌焦虑这一社会情绪在“作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自己容貌有所焦虑,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美,从来都不可能被标准化, ① 。当美被统一标准量化后,离标准越远的人就越焦虑。而容貌焦虑从来都不是焦虑自己长得不好看,____②_____。但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一定对吗?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是主观的,选择让他人对自己进行“颜值打分”,得到的外貌评价显然也未必客观。而且,互联网语境下的审美标准本就多样且多变,个体不太可能永远追得上瞬息万变的审美标准。而且,越是审美教育程度高的地区,越是开放多元的时代,越能彰显美的定义是否多元,审美是否高级。

容貌焦虑让我们天天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从而忽略了自己积极的一面。何不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身体积极的一面,放在自己真正有 *** 、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上? ③ ,不如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漂亮”。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三个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孙思邈

②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之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 ***

③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了“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迎来了更好的机遇。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在“青少年体育发展论坛”上与同学们交流,展示你对“体育之效”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中国山水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的融合,选取的两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这一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诸多关联的文化话题。同时可间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借助文本选材,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山水文明的博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比较阅读同话题文本的能力;同时借助试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信息性文本的能力。

l.B解析:B项,“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错,这并不是“配对”思维方式的展现,由材料一第二段看,“配对”针对的是相反相对的两极概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2.D解析:D项,材料二无对比论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推理判断及掌握常见的论证 *** 的能力。

3.C解析:“阴山”只是一个地名,并未体现中国山水文明。A项,可以表现“由山水可观天道”的中国山水文明。B项,可以表现“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属于中国山水文明。D项,可以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属于中国山水文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分析论点、使用论据的能力。

4.答案:①应置于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1分)②这部分内容谈论的是山水文明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l分)与第二段、第三段一起分别对应之一段总说中的“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分)并作为第四到第七段的总说。(1分)(位置选择错误,此题不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5.答案:①山水可陶染心性,让人获得精神超越,领悟天道,开阔心志。雄伟壮丽的高山大海激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蓄养了其胸怀天下、积极进取的精神。②山水比德,山水兴德。山之崇高,海之深阔,山水可滋养草木、容纳日月星辰,诗人以之比喻自己宽容博大的德行,表达自己尽揽英才、一统天下的雄心。(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著名作家李敬泽的散文《北京雨燕以及行者》,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作家的殷殷希冀。选取此文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作家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品质,理解作者谈论的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借助命题,使学生在感受散文思想观点、鉴赏散文的写作技巧中提升文学阅读、鉴赏能力。

6.D解析:“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错,由结尾两段看,作者是引导读者去领悟和感念理想作家们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7.A解析:A项,“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理解有误,写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反衬杜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8.答案:①“云路”原指行者悟空驾着筋斗云在天空飞的路,也喻指作家(富于浪漫主义精神)仰望天空,向着广大高远的人类精神生活高处飞翔的创作之路。②“本路”原指唐僧师徒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步走到西天取经的路,也喻指作家(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关心人间烟火,努力在大地上行走、跋涉的创作之路。③两者是一个理想作家不可或缺的两种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

9.答案:①语言生动灵活。比如对雨燕形象的刻画和对“云路”“本路”的界定,用语生动、灵活。②手法灵活多样。文中综合运用虚实结合、比喻、象征等手法,笔法灵动,丰富多样,富有表现力。③线索明晰,形散神聚。全文围绕“理想作家的比喻”这一核心话题,以“雨燕”和“行者”为线索,关联古今,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条理清晰而富有逻辑。④意境深远,主题深刻。文章塑造“雨燕”“行者”这两个形象,让“雨燕”飞翔于天空与作家追求高远精神相辉映,让“行者”脚踏实地,感受人间疾苦,表现了作者对作家怎样履行职责的深沉思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叙述特征的能力。

材料分析:文言文阅读部分文本一来自李世民为训导子孙所作的《帝范》,文本二来自南宋文人洪迈的《容斋随笔》,节选的两则文本都论述了帝王当戒奢以俭的观点,这不仅是从政者理政治国的良策,也是后人修身治家的良方。阅读两文,可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意义,符合读史明理、学史崇德、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0.FJN

解析“:先帝亲正皇极”中,“先帝”是主语,“亲正”是谓语,“皇极”意为“为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是“亲正”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应在“皇极”后断开;“以致升平”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一般为句首,“升平”意为“天下太平”,是“致”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应在“升平”后断开;“随身服用”中,“服用”的意思是“穿着服饰,使用物品”,“随身”作定语修饰“服用”,结构完整,并且“唯”是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所以在“服用”后断开。原文应为:先帝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并断句的能力。

11.A解析:A项,“意思相同”错,“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思是“夸耀”;与文中“不以德厚而矜物”的“矜”意思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积累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12.B解析:“否则,就会被人嘲笑”错,由“规以节俭,贻训子孙,必其继世象贤,而后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帝王要留下训诫,规劝子孙懂得节俭,但是只有贤明的子孙才会遵从教诲。否则就会自取侮辱、被人嘲笑罢了。并不是如果帝王不留下规劝子孙节俭的训诫就会被嘲笑,选项曲解文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

13.答案:(l)由此可知如果在志向中产生骄纵,不加节制那么志向就会坰塌;如果在心中产生欲念,不遏止那么自身就会丧命。(关键词“节”“倾”“遏”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关键词“穷”“副”“何有”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答案:①唐太宗向先前的贤君学习,约束自己的欲望。②唐太宗厉行节俭,率先垂范,使用器物十分简朴。③唐太宗著书立说,教育子孙要戒奢以俭。(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文本一:

那些处于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都常存节俭的美德。虽然国富地广,也要用节俭来约束自己;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们)常常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木头做了屋椽,也不砍削得光滑一些,坐的车船也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没有花纹,不会大兴土木,吃的肉汤也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而是希望率先垂范,用淡薄节俭的凤尚为天下百姓做榜样。所以风俗醇厚、民俗素朴,百姓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是奢侈浪费还是崇尚节俭,这两者是一个人荣与辱的开端。奢侈和节俭也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安全和危险也取决于自己。欲望能减少,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于百种嗜欲在内心横流,就必然要生出凶乱。由此可知如果在志向中产生骄纵不加节制,那么志向就会坍塌;如果在心中产生欲念不遏止,那么自身就会丧命。所以夏桀商纣因为纵肆欲望,而祸事联结;唐尧虞舜却因为约束自身,而福气延绵,难道不应该做到节俭吗?

文本二:

帝王为创立基业并把基业传下去,将节俭作为规范,留给子孙当作训诫,但是只有贤能的子孙才会效仿他们,并遵守他们的教导,否则,正好给自己找未被人羞辱和讥笑的理由罢了。南朝宋孝武帝对皇宫宅院进行大规模修整,拆掉了宋高祖刘裕临终时居住的那间阴室,准备在这里新建玉烛殿,在他与群臣一起去观看(建造的情况)时,(只见)高祖的床头有一道土障,上面挂的是葛条编的灯笼和用麻做的蝇拂。侍中袁凯于是大加称赞高祖的俭朴之德,孝武帝(听后)并不答话,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种田的老翁用的这些东西,已经节俭太过分了。”唐朝高力士在太宗陵墓的寝宫中只见到梳箱一只、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一把、草根刷子一把,感叹说“:太宗皇帝亲身树立了为帝王的准则,使得天下也随之繁荣安定,而他自己随身所穿所用的,却只是这些东西。他是想以此传示子孙,告诫他们永保节俭之德。“高力士将这件事如实地向玄宗皇帝做了汇报。玄宗闻报,马上亲赴太宗陵,到寝宫问太宗所留下的东西在何处?高力士手捧这些东西跪着献给皇帝,皇帝跪拜接受,其肃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且说:“珍奇的夜光宝珠,垂棘的稀世美玉,难道能比这些更好吗?“皇帝当即命令史官记载于典册。当时唐玄宗刚刚继位不久,励精图治,因而见到太宗的遗物后有忧惧(警惕、警醒)之感。等到他的奢侈心一动,即使竭尽天下之财力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对太宗的遗物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呢?宋孝武帝不值得被指责,至于像齐高帝、周武帝、陈高祖、隋文帝等,都有节俭的美德,而东昏侯、天元帝、陈后主叔宝、隋炀帝等人的骄奢极欲,其程度超过了夏桀商纣,对他们就不必提倡什么节俭之德了。

材料分析:诗歌阅读部分选取的是一首格调轻快、形象鲜明、富有民歌情调的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美丽的乡村 *** ,边插秧边唱歌的动人景象。诗歌语言浅显质朴,与课文《插秧歌》联系比较,能够较深入地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5.C解析:“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内容和鉴赏古诗词技巧的能力。

16.答案: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2分。若答戴诗中使用了拟人手法,也可酌情给分)@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中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2分)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手法的鉴赏能力。

17..答案:(l)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示例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2: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每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是一则与国产动画剧有关的材料。《中国奇谭》实现热度与口碑的双丰收,既有其本身的想象力和独特审美的因素,也有现代科技的加持。选取材料,意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同时借助材料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C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和C选项中的引号均表特殊含义。A项,表引用。B项,表特定称谓。 D 项,表反语。

19.答案:①名副其实②历久弥新③耳熟能详(每空l分,其他答案契合语境亦可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20.答案:《中国奇谭》讲述的故事是中式的,呈现的美学是中式的,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是中式的,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审美魅力是中式的。(按要求写出三个句子即可得3分,语意顺畅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评介的能力。

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I是一则有关容貌焦虑的文章,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了修改病句、补写句子的考题,让学生走进文本,考查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1.答案:①“越是审美教育程度高的地区,越是开放多元的时代”改为“越是开放多元的时代,越是审美教育程度高的地区”。②“越能彰显美的定义是否多元,审美是否高级”改为“越能彰显美的定义是多元的,审美是高级的”。(每处2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2.答案:①更不可能被量化②而是焦虑别人觉得你长得不好看③与其总是希求自己“长得漂亮”(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补写语句的能力。

23.【写作指导】

这是多则名言组合的材料作文。

之一则名言,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生活现象,强调了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第二则名言将体育和德育、智育相结合,指出体育是德育、智育的基础,身体强健能促进德智进步。第三则名言指出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性,表明了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三则名言从身体健康、德智发展、国家建设三个层面,逐步深入,阐释了体育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通过体育锻炼,可使身体强壮,进而更好地努力学习、培养品格;对于国家来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从写作任务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强调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由此要求学生在“青少年体育发展论坛”上交流对体育之效的认识和思考。对此,写作时要探讨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和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从个人身体素质到国家发展,逐步递进,论述体育的价值。结合写作任务,倡议青少年积极进行体育运动,为参与祖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立意】

①运动强身,体育兴国。

②用体育运动谱写最美青春。

③强健体魄,培养人格。

④强体助力强国。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