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荆轲值得敬仰吗?看看他刺秦前祸害的宫女,简直惨无人道

引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段故事也成就了荆轲历史上刺客之名。但在刺秦王之前还有很多细节可能不太了解,尤其是太子丹为了讨好荆轲而做的事,可以说惨绝人寰。

故事起因

燕国的太子名丹。原来是作为人质被留在在秦国的。燕王派人接太子丹回去,但秦王却说:“如果燕王不死,太子丹就不能回去,除非是黑头发变白了,马头上长出角来。”本来的意思是把太子丹关到老死,但太子丹怒火攻心,愁的头发真的变白了,但秦王仍然不放他。于是,太子丹改变服装毁容,装成别人的佣仆逃出了函谷关。从这可以看出,这位爷确实是个狠人。

太子丹回去之后,非常痛恨秦王,立志要报仇。于是,他征求了师傅鞠武的意见,鞠武觉得必须邀请赵国、魏国、楚国、齐国再组成联盟,再要求北方的匈奴支持才可能成功。事实上,这是一个完美主义。毕竟,秦国强大,组成联盟共同进退才是王道。但太子丹觉得耗费的时间太长了,而且也不一定能成功。”他报仇心切,根本不愿意多等。

太子丹一意孤行,报仇心切

不久,秦将樊于期在秦国获罪,逃到了燕国。太子丹招待他,让他住了下来。鞠武劝太子不要收留樊于期,太子丹却说:“樊将军走投无路,前来投靠我,正是我舍弃生命保护他的时候,怎么能让他走呢?鞠武觉得,只为了增进一个人的友谊,不顾国家的安危,干的是招灾引祸的事。”鞠武觉得劝不了他,索性向太子丹推荐说:“有位田光先生,智勇双全而且认识许多能人,您非得靠他不行。”

太子丹亲自去拜见田光,田光向太子丹推荐勇土荆轲和商渐离。太子很高兴,临走时叮嘱田光保守秘密,田光觉得太子怀疑他,就自杀了。

为讨好荆轲,不择手段

太子去见荆轲,请求荆轲去活捉赢政。再利用秦国人心不稳的时机,击败秦国,荆轲答应了。(小编比较纳闷的是,在秦国的王宫,活捉君王,这决定会不会太理想了)太子为了取悦荆轲,有求必应。有一天,荆轲随意说了句白马肝味美,太子就杀了自己的千里马煮肝给荆轲吃。两人喝酒的时候,有美女敬酒。荆轲见两手如玉,称赞说:“美哉乎也。”太子就把美女的手砍下来献给荆轲。(杀个马收买人心可以理解,看人家手漂亮就砍下来,当真不为人啊)荆轲反而觉得,太子丹对自己这么好,自己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这段故事《史记》没有记录,记载在《燕丹子》之中)

刺秦前的准备工作

荆轲想去刺杀秦王,就需要一个投名状。于是他就去见樊于期,樊于期的父母妻子家族全被屠杀,现在又被悬赏千金。樊于期也恨极了秦王,日夜想报仇。于是荆轲说服他捐出自己的人头,说:秦王高兴才能见我,然后我才能杀掉秦王。樊于期听后,没有犹豫,拔出剑自杀了。太子丹听说以后,伏到尸体上大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只好用盒子装起樊于期的头。

刺杀用的武器装备

在这之前,太子丹已物色到最锋利的匕首,是当时赵国有名的铸剑大师徐夫人所铸,(姓徐,名夫人,是个男人)花了百金购买。之后又用毒药淬炼过,只要刺破人的皮肤,人就马上倒闭,可以说见血封喉。

易水送别

一切安排妥当,就命令荆轲带上樊于期的人头和匕首,还有燕国的地图和燕国的勇士秦舞阳一起出使秦国。荆轲想等一个人一起前去,觉得这样成功的把握更大。但太子丹等急了,以为荆轲怂了,于是催他赶紧上路。一帮子人穿上白衣服在易水边饯别(怎么想都不太吉利),荆轲唱了很高调子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那是哭得哇哇的。唱完后,荆轲跳上车走了,再也没有回头。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荆轲到了咸阳,通过秦王最得宠的亲信蒙嘉,转达了燕国的诚意,秦王高兴坏了。摆出最隆重的礼节接见了荆轲。秦王见了樊于期的人头,更加高兴了。在看地图时,地图一打开,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的衣服,另一手用匕首刺去。但秦王挣脱了衣服,跳过屏风,荆轲去追,两人围着殿柱跑。大臣们目瞪口呆,秦国的法律上殿不准带武器,其他人都手无寸铁。秦王拔剑想反抗,但剑太长没 *** 。有个内侍高喊:“大王,把剑背在身上。”秦王这才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柱子边上起不来,把匕首用力投出去,但没有击中。荆轲被斩了八剑,荆轲两腿分开,倚着柱子傲慢地指着秦王说:“只因为想活捉你,才没杀你,想不到误了大事。”官员们把荆轲分尸示众。秦王心战目眩,呆坐半日,神色才刚刚定下来。

刺杀失败的后果

荆轲行刺不成,气得秦王派王翦进攻燕国。王翦向前挺进,在易水以西和燕赵联军会战,大败燕赵联军,乘胜追击。公元前26年冬季攻下燕都蓟,燕王和太子丹逃走。秦国派大将李涪追击,燕王没办法,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秦国军队才停止进攻。

结语

荆轲刺秦王,是秦灭六国前六国的最后一次反扑,自此之后,六国不能抵挡秦国,在几年内相继灭亡了。关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历史上大致就是如此。但关于他准备如此充足的情况下,却没有刺杀成功,还有很多疑点。在之后的时间里,小编会专门分析。

参考资料:

《史记》《战国策》《燕丹子》